記者楊基山/整理報導
好不容易遠離戰爭的恐懼,而返鄉情切之餘,8個多月可說是漫長而痛苦的日子,有人因精神壓力,或者痼疾難癒,就在等待中命喪拉包爾,最是可憐,而陳禁田回憶錄未曾提及,卻在國防部出版的「南洋英烈」一書中,記載著同一時期來到當地作苦工,命運幾近相同的一批國軍戰俘,亦在等待返鄉,則是另段不堪回首的史料。
1946年4月之前,台灣兵已先後從各小島駐在地集中到拉包爾,某天正在房間休息的陳禁田,被告知可以搭船回台,名字公佈在「台灣民團」總部前,帶著愉悅的心情,更想看看到底有那些人能跟他同行,結果徵調來拉包爾的宜蘭同鄉,還有三人保住性命,而來自各州由高雄一起登船的首批醫務隊50人,更僅在牆上找到2人的名字。
陳禁田是醫務隊在高雄海軍醫院受訓時的隊長,返台前夕被交付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帶回其他同鄉的遺骨箱,這是他面見「台灣民團」蔡姓總團長時,主動提出的建議,由生還者將其送至各地的庄役場(鄉鎮市公所)轉給遺族,既是對其親人最後的交待,更也能藉此告慰亡靈,蔡總團長認為是好主意,頻頻頷首稱許。
▲台灣軍伕命喪所羅門群島爭奪戰中。(圖/楊基山提供)
隨著登船的日子愈來愈近,蔡總團長再來找陳禁田,並詢問熱帶學研究所第一期畢業生有47個遺骨,是否正確?他回應還有三人倖存,數字沒錯。此時,陳禁田首度從團長口中證實47人葬身在索羅門群島,他不禁憶及當初在高雄啟航同船的台灣籍軍伕,約有5000人,如今名單上也僅剩下500多人,想來又是一陣傷心難過。
期待的時刻終於到來,被告知運輸船即將啟航的陳禁田,一大早看到集合處的廣場桌面,擺放著13×12公分大小的立體檜木板箱,用白布包裹,其上還有從高雄來拉包爾的總名簿,並列冊出戰死、病死、行蹤不明者的姓名,更醒目的則是得以踏上歸鄉路的生還者名單,他是既興奮又悲傷,最後還是背起木箱跟著大家上船。
載滿歸心似箭的台灣軍伕運輸船,緩緩駛向外海的卡拉維亞灣(Karavia Bay)時,陳禁田目光一直留在港內遠處的中央山上,那座綠色屋頂建築的海軍醫院,因其後山就是埋著戰死異鄉的「尤新富、莊旺欉」等人的屍骨,口中更情不自禁大喊名冊中宜蘭同鄉的名字,同行的陳阿生、陳耀宗也跪在甲板上,雙手合掌,滿臉淚水的喊叫。
陳禁田在回憶錄中表示,他們希望其他26名鄉親的魂魄,也能快快上船,跟遺骨箱一起回家,這是台灣人的習俗,只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