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喬智/高雄報導
一連兩天的第三屆「博物館從業人員Level Up計畫(南區)」在正修科大舉行!以「Master Made:專業實作工作坊」及「Beyond Museum:走訪南臺灣的文化廊帶」兩大主軸進行,學員理論融入實作,DIY體驗文物修護、公仔彩繪及文物包裝,龔瑞璋校長表示,臺灣南部博物館所文化豐富多元,希望能將正修文物修護中心的資源與館員共享。
由正修科大執行、文化部指導、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博物館從業人員Level Up計畫」在正修科大舉行,文化部政務次長暨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蕭宗煌及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執行企劃林洧辰均出席會議,蕭宗煌說,透過本次活動計畫,讓博物館相關從業人員有進修的機會,彼此交流分享經驗,感謝正修科大的協助。
活動一大主軸「Master Made:專業實作工作坊」,由設計界及修復界強棒師資專講,針對不同專業領域經驗分享,透過多元化課程進行不同面向的學習。
修復師林佳禾以「毀滅與拯救──木質文物常見劣化狀況與保存維持策略」為題專講指出,木質文物若保存環境和維護不佳,便會造成傷害,常見髒污包括有灰塵堆積、昆蟲排泄物、殘膠附著等,也會有彩繪層龜裂、起翹、剝落、刮傷、水漬、基底材開裂等狀況。
他說,文物保存最重要的是預防性維護措施,做好存放環境清潔與溫度、濕度、照明控制,便可避免泰半劣化情形,延緩文物自然老化,若遇文物生病有劣化,應尋求專業修復師進行修護。
有了理論基礎後,林佳禾隨即進行「木質文物修復實作」,帶領學員進入文物修復的時空,不同文物的毀損有不同的修護技法,他表示,若有彩繪層起翹、腐朽菌侵蝕、媒材與基底材分離則需以媒材和基底材加固,再依序進行清潔,先乾式清潔,後濕式清潔、填補、全色,修護使用材料應講究可逆性,以確保若干年後修護材料本身老化或有更好的材料、技法誕生時,可容易去除,進行再次修護而不傷及文物。
講座延伸至實際操作,除木質文物修復外,並有公仔彩繪及文物包裝實作,將實作成果加以展示,進一步增進學員專業知識及館際交流。
「Beyond Museum:走訪南臺灣的文化廊帶」將橫跨南部四縣市舉辦四梯次講座,以高雄為起點,至屏東、嘉義及臺南,實際參訪八處不同定位博物館、美術館及地方文化園區,包括有「內惟藝術中心」、「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屏菸1936文化基地」、「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東洋第一嘉義製材所」、「嘉義市立美術館」、「國立成功大學」及「大新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