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都會飛臨頭城大溪漁港礁石區育雛的蒼燕鷗,總是吸引許多愛鳥人士冒險攀爬岩岸,記錄牠們的生態之美。蒼燕鷗屬於不普遍的夏候鳥,能夠親眼看看親鳥辛苦餵食可愛的雛鳥,成為北部攝影師們的夏季功課之一。
▲蒼燕鷗在頭城礁岩育雛。(圖∕周俊雄攝)
蒼燕鷗(Black-naped Tern),別名黑枕燕鷗,顧名思義,就是後枕部為黑色,全身和頭頂大致白色,嘴、腳黑色,過眼線延伸至後頭,均為黑色,十分醒目。
此鳥雌雄同型,冬羽、繁殖羽無變化;體長34-35公分,翼寬61-64公分,每年四月,從西太平洋群島陸續飛抵宜蘭海岸,大多在蘭陽溪口沙洲和小燕鷗、鳳頭燕鷗混合棲息;蒼燕鷗群聚數量大約十隻,比起同時有數百隻的鳳頭燕鷗和小燕鷗,明顯稀少。
▲攝影師不顧艱險爬上礁岩,捕捉蒼燕鷗育雛的珍貴畫面。(圖∕周俊雄攝)
蒼燕鷗會陸續擴大移往頭城海岸礁石區,選擇海岸礁岩配對下蛋,每巢1-2枚,少有3枚。雌雄蒼燕鷗共同孵卵及育雛,孵化期約20-27天;大約在八月底,陸續帶著幼鳥飛離台灣。
蒼燕鷗的巢位大多選擇無人島礁上,巢位簡單,在礁岩表面凹處周邊堆以碎石或草枝,由於巢區乾燥炎熱,親鳥常常需要下海沾濕全身以降低鳥蛋的溫度。孵化之後,小小蒼燕鷗全身乳白色,夾雜黑褐色斑及鱗斑,萌萌的模樣相當可愛。親鳥輪流出海獵捕小魚回來育雛,這也是愛鳥人士最喜歡觀察和拍攝的畫面。
▲凌空飛翔的蒼燕鷗。(圖∕周俊雄攝)
不過,頭城大溪漁港北堤防外,蒼燕鷗喜歡築巢的一塊燭台型礁岩,攝影師需要背負大砲和三腳架攀爬堤防,並且在崎嶇的礁岩區行走上百公尺,過程險象環生!
年逾七旬的攝影師武如海和莊峻鏞,仍然奮勇前往取景,然而蒼燕鷗育雛的平台高度較高,而攝影者可以立足的險峻礁石高度不足,場地有限,有時候擠了20人,加上天氣相當炎熱,每位攝影師都是相當辛苦而危險。
▲蒼燕鷗也是捕魚的高手。(圖∕周俊雄攝)
武如海連拍兩天,拍到許多蒼燕鷗育雛的珍貴畫面;新竹莊峻鏞醫師已經連拍兩年,八月還要再度出征,拍攝最後一巢育雛的蒼燕鷗,可見牠們真是魅力無窮。
蒼燕鷗原分布於熱帶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島嶼,主要以日本銀帶鯡為食(俗稱丁香魚),通常單獨到數隻覓食,發現獵物後,直接俯衝入水取食。牠們在台灣地區屬於二級保育類,本島數量稀少,澎湖、金門和馬祖數量較多。
▲成群飛舞的蒼燕鷗。(圖∕周俊雄攝)
蒼燕鷗孵蛋和育雛期間有領域性,往往會主動驅除其他入侵的燕鷗和人類,攝影師行走在礁石區,往往遭到蒼燕鷗低空俯衝並伴隨叫聲恫嚇,或是投以糞便,甚至以腳拍打或以嘴喙突襲。拍攝蒼燕鷗雖然辛苦而危險,攝影愛好者仍然趨之若鶩,甘之如飴。(本文作者∕資深媒體工作者暨宜蘭左岸藝廊藝術總監:周俊雄博士)